當代母親的心底話

我們能擁有孩子多少年?

3歲,他去上幼兒園了,看著他小小的堅強的背影,心中又喜悅又有點小小的心酸。離別了一整天,孩子看到你高興得奔跑過來,撲在你的懷裏。跟你說:媽媽,我想你了。那一刻,抱著孩子就像抱著了整個世界。

6 歲,他上小學了,孩子終於走進校門,這是多麼值得紀念的事情,孩子的人生從此翻開了新的篇章,卻沒想到,這也是孩子離開我們的第一步。他已經對與你分開一 天習以為常了,而且他喜歡每天去學校,這是他更喜歡的生活。甚至,他有時還會說:媽媽,在家好無聊,沒有小朋友和我玩。

12歲,他上初中了,甚至有的開始上寄宿學校,一個月或者幾個月回一次家,見上一次面。他們開始不再依賴你,甚至,他們喜歡和你對著幹。你想幫他們做點事情,他們說:媽媽,我自己來吧。突然覺得這句話讓我們覺得好失落,孩子是不是不再需要我們了?

18歲,他離開你去上大學,一年回來兩次。回來的好幾天前,家裏的冰箱就裝不下了,為他準備了各種各樣他喜歡吃的東西。可是一回來打個照面,他就忙著和同學朋友聚會去了。從此,你最怕聽到的一句話是:媽媽,我不回家吃飯了,你們自己吃吧。

大學畢業後,孩子留在了遠方工作,一年也難的回來一次了。好不容易回來一趟,幾天就走了。你最盼望的就是孩子的電話,希望,孩子對你說一聲:媽媽,我很好,你保重身體。這樣就足夠了。

孩子結婚了,回家的時間有一半勻給了你的親家,孩子回來的更少了。你已經習慣就老兩口在家了,但是,你最希望聽到孩子對你說:媽媽,今年過年我回家過啊!

當孩子又有了他們自己的孩子,你已經不再是他們的家庭成員了,他們的一家三口(或一家n口)裏,已經不包括你們了。

而我們也慢慢的習慣了這樣的日子。只是習慣在閑來無事的時候,經常翻翻相冊,看看我們自己的一家三口,無論孩子身在何方,他卻永遠是我們家庭中無可取代的一員。

是啊,其實當孩子在身邊的日子,我們是多麼幸福。可是有時我們卻還會抱怨。
抱怨因為他,你做了太多的犧牲。
抱怨他晚上老醒來,讓你睡不好,
抱怨他無理取鬧,
抱怨他愛撒嬌長不大,
抱怨他生病,讓你操碎了心,
抱怨為了培養他,花費了太多的精力與金錢...

可是,如果你想想,10多年後,就算你想要,也沒有機會了。
孩子會不停的長大,過了這個時期他就再沒有這個時期的習性。
你是不是常常在他斷奶後懷念餵他吃奶的日子,可是那時你卻覺得好累好辛苦好厭倦。

是不是常常看他以前吃手的照片覺得好可愛,可是你曾經卻為要不停的給他洗手而煩惱透了。
是不是在他褪去童聲後,特別想念他曾經奶聲奶氣的聲音,可是他以前撒嬌的時候你卻很不受用。
是不是當孩子去上學後你特別懷念他黏在你身邊的日子,可是以前你卻總在想他要什麼時候才能去上學啊……

時間無法倒流,過去了就只能永遠過去了。
孩子能呆在身邊的日子是多麼難得與寶貴。
因為這一點,我更加的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刻,也讓我無論遇到什麼,都心存感恩。

謝謝上天給我這麼一個孩子,讓我分享與見證他成長的每一刻。
無論帶給我多少困難,煩惱,甚至挫敗,
無論讓我失去多少睡眠,時間,金錢,精力,
我仍然豁達,因為,這都是上天的恩賜。

當他在身邊的每一天,我都會讓他覺得幸福,也是讓我們都有一個美好的回憶。
我不會給他太多壓力,束縛,更不會給他牽絆,阻擾,但是我會適時管教,也會做量力而行的投資,因為我有責任與義務教會他生活的本領,好讓他來日自由快樂的飛翔。
同時,我也會告訴他,就算所有的路都行不通時,還有一條路你可以暢行,那就是回家的路……

我珍惜,我感恩.
以前......人養我,接着,我養人,原來是大學問!
回覆刪除這是我的心底話!
當我做了別人的父母,我是開始真正的了解自己的父母,原來有很多事情,是我未爸爸時,是不會了解,更何況我還未做過媽媽.
刪除孩子長大得很快,要趁著孩子還小,和他們多相處呢,因為小時候的回憶都很珍貴~~
回覆刪除小禺昨天和姪女見面,才知她要預備考DSE了 (還一直以為她是小朋友的...)
有點後悔昔日和他們太少活動呢 :p
我個仔都19歲呢,見面時間少咗,連食飯都少係埋一齊,過去咗就過去咗,追唔番,他踏入人生新階段,為前程和將來努力,我也踏入另一個層次,只能在背後默默支持他,不能像以前般,明明的指引他當做的事,當走的路,為他決策,由在他前面指導,轉為在他背後做支援.
刪除這都是人生正常流程,
回覆刪除以前父母受了,
現在輪到作為父母的去受,
將來輪到孩子做父母時去受,
不需抱怨的。
不會抱怨,只會懷念和繼續支持子女,父母永遠都是子女最大的支援.
刪除可憐天下父母心....
回覆刪除父母的心永遠都是最寛濶,浆遠盛載着對子女的懷關和愛護.
刪除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,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。
回覆刪除世上只有爸媽好.
刪除很感動。
回覆刪除應該是母親的動人的愛.
刪除臺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,臺灣地區著名作家龍應台的散文《目送》, 說出作為父母, 無論如何愛護子女, 都該懂得什麼時候"放下"。
回覆刪除這裡是一段書評:
「《目送》是一本生死筆記,深邃,憂傷,美麗。 我慢慢地、慢慢地瞭解到,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,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告訴你:不必追。」
不贊作只是父母一塲,這麼淡薄的講法,親情只有今生沒有來世,若不珍惜只有追悔莫及.
刪除